曾红雨
从长春到洛阳相隔近1800公里,过去25年间,我曾四次造访洛阳,每一次都前往龙门石窟。对龙门石窟来说,我每次的拜访都是一次重逢,既有偶然的缘分,又似命中注定。
初访龙门之时,我除了震撼还是震撼,人潮涌动中,我随波逐流。伊河东岸我没有去过,便认定它不值得一游。第二次前往龙门,拾级而上,抬头间与卢舍那大佛四目相对,朋友的一句话在我脑海中回荡:“我心里暖暖的!”我还记得对岸有香山寺和白园,但依旧没有前往。
第三次游历的记忆清晰如昨。那次便是专门为香山寺和白园而去的,然而景区环保车绕山一圈才能抵达正门,这一绕让我迷失了方向。下车后,我随人流进入西山,距离伊河对岸越来越远。
龙门石窟是值得反复游历的地方。不知不觉间,在观赏石刻中已过了数小时。当我走到香山寺山脚时,膝盖疼痛加剧,抬头仰望陡峭的石阶,心中生出畏惧。于是,我询问一对从香山寺下来的夫妇:“上面怎么样?”
“不怎么样,太新了(2003年第五次修复),别上去了,很累的。”妻子见我步履维艰,好意相劝。询问他人的意见无非是给自己一个台阶下,别人的看法与我何干?
一千多年前,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度过,与香山寺结缘数十年,自号香山居士,对寺庙的破败深感痛心,无奈囊中羞涩,无法修复。831年,挚友元稹去世,临终前托白居易撰写墓志铭,并赠送价值六七十万贯的金钱。白居易将钱物全部捐献给香山寺,才让香山寺得以重现往日风采。
我在山脚下拍了几张照片,继续前行,心中愈发懊恼。此时距离景区下班仅剩30分钟,“就算爬上去,寺门也关了,算了!”我这样安慰自己。
唐朝有多少有趣的诗人啊,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。连不爱洗头他都要写诗记录:“乃至头上发,经年方一沐。沐稀发苦落,一沐仍半秃。”他曾任太子少傅分司,收入颇丰,仕途清闲,他在诗中自豪地夸耀:“月俸百千官二品,朝廷雇我作闲人。”白居易还是一位音律大师,被载入我国现存最早关于琴的专著《琴史》中。该书称白乐天“凡酒徒、琴侣、诗客,多与之游”。传说白居易十分欣赏李商隐,对他大力提携,曾放言:我死后愿意投胎做你的儿子。他去世后不久,李商隐真的生了一个儿子,取名李白老。
有趣的灵魂往往依托于大格局、大才气。白居易既多情又有大性情,他持有批判和不安的道德自觉,因此才能吟咏“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”。他流传千古的诗句数不胜数,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“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”“我生本无乡,心安是归处”“樱桃樊素口,杨柳小蛮腰”……王安石曾感慨:世间好语言,已被老杜道尽;世间俗言语,已被乐天道尽。白居易哪里只写俗语啊,他的诗作虽然大多数通俗易懂,但也有一些雕琢精细的作品,如《长恨歌》就华美典丽,满纸珠玑。
白居易一生宦海浮沉,但晚年却活得无拘无束,与诗酒琴园相伴,被誉为“世间第一有福人”。他去世后,唐宣宗李忱写有《吊白居易》,在几千年中国古代史上也是罕见:“……童子解吟长恨曲,胡儿能唱琵琶篇。文章已满行人耳,一度思卿一怆然。”漫步白居易故居白园,穿过绿竹环绕的白池,拾级而上。这里依山傍水,山势缓和,除峰顶为白居易墓外,还有松风亭、白亭、乐天堂等建筑。整座山峰被白园占据,而巧合的是,这座山峰被称为“琵琶峰”。在绿柳莺啼的时节,这片翠绿欲滴的琵琶林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白居易的诗句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。 走到墓前,四周已无他人。夕阳西下,斜晖洒在枯草和墓碑上,秋风飒爽,天气宜人。相传白居易去世后,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其生前嗜酒,拜墓时都会用杯酒奠祭,因此墓前土地常年湿润。如今,墓冢周围铺着宽阔的方砖,干爽整洁,民风已今非昔比。 那天傍晚,站在白园之中,透过疏朗的树木,远眺石窟,旁观香山寺,我不禁遐想,日后是否还有机会四拜龙门?香山寺必定是首选。五年后,四拜的机会果然来了! 2023年,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3周年,我第四次来到这里。由于到达时太早,船坞尚未营业,我便坐在船坞前的长凳上等候。船坞位于卢舍那大佛脚下,风景绝佳。我坐在那里,观赏大佛良久。大佛双眉细长,宛如新月,目若秋水,俯视着我。往事如电影般闪过,二十多年的光阴对于个人来说不算短,但在卢舍那面前,却只是弹指一瞬。 正在等待之际,有导游带着团队从我身边经过,听到一句:“万佛洞有兰陵王孙造像”。我惊讶不已。曾为寻访兰陵王高长恭而到过枣庄,读过相关史籍,也多次聆听《兰陵王入阵曲》。当即拿出手机搜索,终于查到:1999年,考古工作者在龙门石窟万佛洞一角发现了一处唐永隆二年(681年)的造像题记:“兰陵王孙高元简奉为亡妣赵敬造地藏菩萨、观音菩萨各一区供养”,意即兰陵王孙子高元简为纪念亡母赵敬修建了两尊菩萨像。这一发现填补了兰陵王家族史的空白,推翻了兰陵王无后代的观点。仅此一项,四访龙门便不虚此行。 思绪起伏之间,游船驶来,载着我一人离开码头。河水安宁静谧,与“伊河”之名相符,两岸树木嫩绿,点缀着几朵鲜艳的牡丹。我站在船头,凝视佛像两三分钟,佛也安详地注视着我。随着游船渐行渐远,高17.14米的佛像最终成为嵌入庞大山体中的一小部分,《水经注》中记载的地势“两山相对,望之若阙,伊水历其间,北流,故谓之伊阙矣”尽收眼底。山势起伏,千佛静默,宾阳洞、万佛洞、莲花洞、奉先寺、古阳洞……2000多座窟龛,10万余尊造像从眼前掠过,宏伟壮观与细微隐约并存。阳光穿透枝叶,斑驳地洒在石像和洞窟,也撒在我的脸上,山体明暗相间。光影交错,恍若置身梦境。 我感谢自己为龙门石窟留出了一整天的时间;感谢龙门石窟,为我展现了四次不同的风景。山回路转,我与龙门之缘或将继续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