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份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(社融)数据显示,M1同比下降4.2%,连续两个月负增长;新增人民币贷款9500亿元,同比减少4100亿元。受政府债券发行和去年企业债基数较低影响,社融同比增加5132亿元,带动社融同比增速上升0.1个百分点至8.4%。这些数据延续了4月以来的趋势。
上述指标并未完全反映经济实际情况。事实上,经济数据相对稳定向上,信贷数据与经济运行正逐渐脱钩。数据显示,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.6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.7%,比上月加快1.4个百分点;1-5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.0%;5月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.6%,均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趋势。5月PPI环比7个月来首次转正,同比下降1.4%,降幅比上月收窄1.1个百分点,已连续2个月收窄。
信贷结构性投放仍在加强。例如,高新技术、专精特新、科技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在5月末同比分别增长11.6%、15.9%、19.2%,显着高于9.3%的贷款余额增速。信贷需求下降是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阶段性必然现象。研究表明,过去十年中,全社会信贷增长约70%来自地方融资平台和房地产相关信贷。这种高负债经济增长模式容易导致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,信贷投放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年减弱。
中国推动经济升级和转向高质量发展,随着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构建,我国逐步减少对房地产、城投的依赖,这两方面贷款的需求随之下降。政策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工业创新部门和现代服务业,信贷主体变化导致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减弱,信贷增速下行。去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“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,提高资金使用效率”,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要求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,避免资金沉淀空转。年初以来相继规范手工补息,优化金融业增加值核算,主动“挤水分”“去虚胖”,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。
在“挤水分”过程中面临信贷短期快速下降问题,4、5月份M1及M2增速显著下行便是受此影响。由于金融机构信贷投放在转型过程中缺乏足够的需求储备,叠加地方继续化债,今年1-5月城投债净融资额为-2080亿元,5月企业债券发行增加对信贷增长也有下拉影响。特别国债发行也吸引了大量居民和企业存款流向债券市场。
可以看出,短期金融“挤水分”与长期经济转型因素叠加,导致信贷增速、M2增速等指标受到影响,但对实体的支持力度仍然积极有效。目前的金融数据变化是意料之中的政策性结果,并未对经济本身造成巨大冲击。随着房地产转型和收益率下降,居民储蓄不断增长,可能导致市场上缺乏足够的信贷需求。虽然专业机构对金融数据走弱早有认识和预期,但数据转弱可能会影响市场信心。这也导致相当一部分资金追逐超长期特别国债,利率降至2.53%。在此背景下,市场上有一些声音希望大力刺激信贷快速扩张来驱动经济增长,出现了呼吁降低利率的观点。
业内专家认为,利率下调的空间依然存在,但仍面临内外部“双重制约”。内部而言,银行净息差持续收窄,若继续收窄将影响银行持续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可持续性。外部而言,则需考虑人民币汇率稳定。在中美利差长期倒挂,美联储迟迟未降息的背景下,利率调整也要考虑对汇率的影响。
目前,企业和政府债券发行加速,政府通过机制创新鼓励更多创投资金投入,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。专项债、特别国债的发行及落实也在提速,各地出台的楼市政策密集利好,促进市场复苏。业界相信,随着财政政策发力,产业需求改善,更多社会融资将不断涌现,抵消“挤水分”下拉效应,促进信贷结构持续优化,实现更平衡的信贷投放节奏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