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下旬,广州晚熟荔枝迎来了上市季。6月13日,广州举办了2024年荔枝营销推介活动,为荔枝上市预热。
据了解,今年广州荔枝种植面积约56万亩,占广东荔枝种植面积的七分之一。受荔枝“小年”和恶劣天气的影响,广州今年的荔枝产量预计将大幅减少至约6万吨,主要晚熟品种的上市期也比去年推迟。
“大小年”是指一些农作物,尤其是果树,一年高产(即大年)一年低产(即小年)的生产现象,其中荔枝最为明显和典型。从2020年到2023年,广东荔枝连续四年呈现“中大年”现象,导致今年出现“小年”的可能性增加。
自去年荔枝采摘结束至10月的秋梢期,一系列恶劣天气叠加管理不足等因素,最终导致“小年”成为定局。
面对频繁发生的恶劣天气,如何解决广州荔枝“大小年”问题?
经过北回归线的从化区拥有全市一半的荔枝种植面积,今年荔枝种植总面积约30万亩,预计产量约3.1万吨。
6月13日下午,从化温泉海英家庭农场里,76岁的资深荔农黎榕星正在给部分荔枝树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,期待着近150亩的荔枝林早日迎来丰收。
黎榕星告诉南都记者,“前几年我们通过高接换种,果园里基本都种上了井岗红糯,市场很受欢迎。广州是广东重要的中晚熟荔枝产区,近年来一直优化荔枝产业品种结构,目前已成功对5万亩低效母株进行‘高接换种’改造,其中重点推广的井岗红糯、仙进奉、流溪红荔、桂味、糯米糍等五大优良品种约占全市荔枝种植面积的68.5%。”
荔枝“大小年”现象仍然存在,优良品种也难以避免。“我们去年荔枝产量有几万斤,今年估计只有几千斤。”虽然产量减少,但种植荔枝四十多年的黎榕星心态平和,“种果树,尤其是荔枝,肯定有风险。我的荔枝树大多是嫁接的,有些树龄不够就无法结果。除了树木本身,还要考虑天气环境和人员管理……”
为什么荔枝生产会出现“大小年”现象?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荔枝创新团队首席专家、广东省农科院果树所研究员向旭解释说,荔枝是一种树龄能达到上千年的独特水果,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表明,荔枝的基因高度杂合,在所有水果中“大小年”情况最明显、最典型。
近年来,荔枝“大小年”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。向旭介绍,中晚熟优质荔枝品种的挂果量达到平均单产,业内公认亩产500公斤以上的年份即为“大年”,“小年”则是挂果量低于“大年”平均产量标准30%以上的年份,相邻两年一年高产、一年低产就是“大小年”。他指出,部分地区、果园或植株也可能连续出现“小年”,比如全国桂味和糯米糍在2010年到2020年期间出现“小年”年份就达到6年。
荔枝的“大小年”发生原因非常复杂,包含品种特性、恶劣天气、营养缺乏、管理不善等多种因素。而克服“大小年”的技术也是全方位的,每个环节都相互关联,缺一不可。必须严格遵循技术规范,并根据天气和物候变化进行精准判断和灵活调整。
据专家向旭介绍,学术界近年来才开始对荔枝产业和“大小年”攻关技术进行系统性研究,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。需要借鉴其他果树树种的研究成果。但最根本的是保护树体健康和培养健壮母枝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
预防极端低温对开花的伤害,防止“有花无果”
今年夏天,每一棵成功上市的广州荔枝都经历了与大自然的多次较量。一棵果树明年能不能开花结果,关键在于今年的秋梢。秋梢是指树木夏季后长出的新梢,高质量的秋梢是优质结果母枝的基础。每年 7 月下旬至 10 月,荔枝早、中、迟熟品种会相继萌发秋梢。
向旭指出,2023 年 8-9 月高温干旱,中晚熟荔枝品种第二次秋梢抽生质量较差,末次秋梢抽出和老熟均推迟。本应在 10月中下旬老熟,却普遍推迟至 11月中下旬,增加了控制冬梢的难度。“果园一般管理都进行了多次控制‘冲梢’的处理,但效果很有限。”
据广州五个国家气象站监测,2023 年 12 月至 2024 年 2 月平均气温 15.8℃,比常年(1991-2020 年)平均值高 0.9℃,是历史同期第六高值,属于典型的暖冬,导致荔枝开花率大幅降低。
不仅如此,粤西、珠三角地区从 1 月下旬开始的寒潮持续时间超过 10 天,期间还伴有接近 0℃ 的极端低温,导致桂味等中晚熟品种的花芽形态分化抽穗过程受阻。光照不足和光照时数变化过大,也导致了今春花穗发育不良,叠加二、三月多次暖湿东南风导致冲梢,对开花的影响更大。
“极端低温对中晚熟荔枝品种稳定开花已成为严重影响因素。为了稳定开花,秋梢栽培质量至关重要。”向旭指出,控制末次秋梢叶片退绿是花芽生理分化完成的重要外观指标,见白点后保障灌溉条件是稳定开花的前提。
应对极端低温的防寒抗冻技术也应提上日程,包括在冬季低温寒潮或春天倒春寒来临前的 2-3 天,或气温低于 10℃ 时,给树冠喷洒“植物抗冻恢复液”;借鉴广西桂林的金柑和福建的枇杷种植,采用树冠覆盖等防寒措施,前提是推广荔枝矮化开心型高光效管理。
向旭还发现,今年有多个果园较好地抵御了极端天气的影响,开花率达到 50% 以上,但开花质量不佳。究其原因,一是果园疏花压花技术受连绵阴雨影响而未能落实到位,二是低估了暖湿东南风的负面后果,“爆花”后颗粒无收。“为了防止‘有花无果’,对中晚熟品种的疏花压花防爆花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,疏花压花既能减少养分的浪费,也是防止爆花的关键。”
**技术赋能,连通农户与专家**
在 2022 年中国荔枝龙眼产业大会上,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的向旭发布了《克服荔枝中晚熟品种“大小年”产业技术方案》,旨在解决荔枝产量波动的问题。该技术方案的核心是“四个基础”:园地整理、灌溉设施建设、植保和生草管理。
向旭指出,老旧果园的基础设施薄弱,管理缺失,导致荔枝产量不稳定。克服“大小年”需要果农加大投入,升级改造果园,提高基础设施水平。
黎榕星的果园经过改造升级,灌溉等基础设施得到完善,他也在学习荔枝种植技术,进行科学施肥。他表示,了解荔枝所需营养元素,可以精准补给,减少用药,节约资源。
短期内让果农完全掌握克服“大小年”的技术并不容易。中山大学的石茜教授指出,专家资源丰富,但能有效指导的果园有限。
为此,石茜团队研发了无人机智慧果园管理平台。无人机自动巡航采集数据,专家远程诊断,提供精细处方,帮助农户进行标准化农事操作,搭建了专家与农户之间的沟通桥梁。
从长远来看,优化荔枝品种结构对产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。今年,广州仙进奉等优质中晚熟品种占比已达 93.2%。但早熟品种占比仍较低。
向旭表示,早熟品种不受暖冬影响,产量稳定。随着早熟品种占比提升,荔枝产量将更加稳定,市场结构也将优化,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。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